聚焦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黄河“几字湾”典型区域为核心实习区,第十六届全国高校野外地理联合实习顺利开展。
7月28日至8月1日联合野外实习开启了陕西段,重点考察秦岭北麓黄土地貌与河流格局、泾渭分明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洛川黄土典型剖面与气候变迁历史、沿岸新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治理措施等。我院带队教师代豫杰、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李昊同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李麒同学共同参加了此次野外实习。
开幕式及学术报告

图1 联合实习考察路线
7月29日上午8:30-12:00,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开幕式暨专题讲座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田家炳会堂顺利召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鹿化煜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宋进喜教授分别就“黄土堆积、黄土高原与环境变迁”“黄河几字弯沙漠与沙地”“黄河流域水-生-人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学术报告,报告角度丰富多样,内容深入浅出,现场互动热烈。

图2 学术报告

图3 代豫杰老师发言提问
西安古都:解码古人类生存密码与大地印记
7月29日,实习队伍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玉柱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具有重要考古与地质价值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中,师生们不仅参观了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百余件石器、化石等珍贵文物,还深入野外,近距离详细观察了百万年前形成的新生代地层剖面。通过考察遗址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围绕该处典型的地层剖面结构及古土壤层的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学习,师生们深入探讨了这些地质记录所蕴含并反映的远古环境状况与气候变化特征。

随后师生前往灞河阶地考察。作为陕西中南部渭河的一级支流,灞河发育于黄土高原南缘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过渡区。受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影响,河流下切与侧蚀作用塑造了典型的阶梯状河谷地貌。学生通过拍摄景观照片,从构造抬升、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角度,分析了阶地发育的主控机制及其时空分异规律,并探讨了左岸白鹿塬陡峭崖壁的成因。

7月30日上午,师生赴西安高陵考察泾渭分明现象。在交汇处,学生定位分界线,记录周边土地利用及两河浑浊度。带队老师结合景观、聚落、地貌、土地利用等要素,讲解泾渭两河水文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建立“水文差异-流域下垫面关联”认知。

图7 泾渭分明现象
红色延安:追古思今谱写未来华章
7月31日下午,师生抵达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入黑木沟辨识黄土剖面层理、触摸不同年代颗粒。作为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沟谷,黑木沟地层剖面完整,出露马兰黄土(Q3)、离石黄土(Q2)和午城黄土(Q1),是研究黄土沉积序列与古气候演变的理想地点。师生还学习了黄土研究历史、洛川文化及风土人情,感受刘东生团队“从一把黄土追问地球历史”的科研精神。

同日,队伍在延安继续考察:延安新城削山填沟形成的“空中平原”,是生态脆弱区“向山要地”的范例;红色地标杨家岭与南泥湾则揭示了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约束,其从“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的生态巨变,展现了系统治理的成效。在老师引导下,师生运用综合分析框架,理解延安空间演变与高原生态恢复历程,深化了对区域人地矛盾特殊性的认识。

图9 延安新城(左图)及南泥湾(右图)航拍影像

图10 党徽广场合影
定边绿迹:"沙退人进"构筑绿色长城
8月1日上午,师生赴定边县石光银治沙馆考察。该馆集中展示了石光银带领群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绿色长城”的事迹,诠释了“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忠实努力、矢志不渝”的治沙精神。随后,董治宝教授介绍了毛乌素沙地气候图11 董治宝教授讲解毛乌素沙地自然概况
特征,强调生态修复需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绿化,方能恢复生态并实现双赢。

图11董治宝教授讲解毛乌素沙地自然概况
野外实习(陕西段)学生汇报
陕西段野外实习汇报于陕西段结束之际顺利开展。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野外实习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汇报。学生分组汇报了野外考察见闻与思考,通过问题发现、分析到形成结论的过程,展现了实习成果。


图12 小组讨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