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 您是第 位访客

教学动态

探秘黄河 “几字湾” 践行绿色中国梦|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联合野外实习(山西段)纪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02浏览次数:

8月7日至8月11日,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队伍来到山西省,开始了为期5天的山西段实习。山西段线路横跨晋北、晋西北和晋中的“表里山河地、美丽几字湾”为特色,具体路线为:右玉-朔州-宁武-太原(如图1所示)。

图1 山西段野外实习路线

重走西口:探访长城关隘、感悟右卫精神

8月7日上午,实习队伍主要考察了右玉县长城沿线的杀虎口、右卫镇的基本地理特征,了解了右玉县城变迁、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与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明晰了区域发展的地理环境作用。

图2 杀虎口长城

右玉是一条感悟西口文化的历史走廊,自古以来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一代雄关杀虎口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晋商的驼队开拓了商路,也开拓了富庶和繁华,西口的情歌世代相传,荡气回肠。

图3 西口古道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了右玉县的右卫镇。右卫古城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锋的重要前沿阵地。右卫古城城墙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也经历了“走西口”的血泪。太原师范学院王杰瑜老师对杀虎口及右卫古城进行了补充介绍,内容涵盖右玉县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城市概况、历史地位及当代发展,以及杀虎口长城概况,并重点讲解了山西及右玉长城的特点与修复特色。

图4 王杰瑜老师讲解右卫古城

上午最后一站,实习队伍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该馆集中展示了右玉县委历任领导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凭借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带领全县人民长期坚持治沙造林、改善生态,最终实现“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宝贵的右玉精神。自2011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弘扬”。

图5 右玉精神纪念碑

牛心孕璞:千年火山印记、天然地质课堂

8月7日下午实习队伍前往右玉牛心山。在牛心山火山地质点,一座形成于上新世火山活动的锥状山体,以其发育良好的玄武岩柱状节理被誉为“天然地质课堂”。北京大学刘耕年教授在现场教学中,结合节理构造系统阐释了火山喷发物质的相态特征与岩浆演化过程;华东师范大学郑祥民教授则通过对比我国多处典型火山锥的地貌与成因,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关系。同学们俯身细致观察玄武岩中清晰可见的气孔构造与杏仁体充填特征,切身感受来自数千万年前地球内部强烈地质活动所遗存下的珍贵信息与解码线索。

图6 牛心山

矿区生态修复:现代能源城市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之路

2025年8月8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为实习团队带来一场专题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山西中煤平朔矿区过去三十年在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报告伊始,他系统阐述了该矿区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与开发状况;随后借助遥感影像和地图资料,直观呈现了当地的地貌形态,以及排土场植被重建等代表性生态工程实践。白教授特别强调了科教融合与产教协同在生态修复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如何将科研实践融入教学案例、加强现场实践教学以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到矿区生态修复的前沿技术和典型经验,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理论在应对现实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协作与“红绿文化”传承在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图7 白中科教授专题学术报告

听取完专题报告后,实习队伍随即前往平鲁区大梁水库进行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随行专家首先系统解析了山西省整体的水系分布特征及水资源状况,随后重点介绍了大梁水库在引黄入晋这一跨流域调水工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包括其在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流域用水安全以及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贡献。

图8 平鲁区大梁水库

解码山水草原:芦芽山系的生态脉络与人文印记

8月9日,实习队伍走进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先后前往汾河源头、天池湖泊群、马仑草原三个实习点位解码山水草原的自然密码,探寻芦芽山系的生态脉络与人文印记。

首站,实习队伍来到汾河源头。这里砂页岩与石灰岩广泛分布,岩石良好的透水性与储水性为水源的蓄积与输送提供了优越的水文地质条件。

图9 汾河源头

接着,来到了海拔1700余米的天池湖泊群,因其在年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的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淡水水体,引发了师生们的浓厚兴趣。山西师范大学王国强老师从地质构造角度入手,指出该湖群底部依托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红色砂岩层。这一岩层具有显著的隔水特性,有效阻断了地下水的大量渗漏,从而解释了湖泊“阳旱不涸、阴霖不溢”的特殊水文现象。与此同时,山西师范大学赵峰侠老师则引导同学们实地观察和辨识湖泊周边的挺水植物以及湖中的沉水植物。在两位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认识到,天池湖泊群之所以能在高蒸发环境下保持淡水稳定,既是隔水地质基底控制的“先天条件”,也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后天机制”,体现了自然系统中文理交叉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下午时分,实习队伍成功抵达海拔2721米的马仑草原。该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占地约6600余亩,是华北地区规模最为广阔的亚高山草甸景观之一。师生们通过现场讲解,系统认识了芦芽山地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亚高山草甸土壤的成土过程及其典型特征,以及此类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进一步加深了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图10 天池湖泊群

图11 芦芽山

探寻晋地文脉:从酿造传承到生态乡村的地理实践

8月10日上午,实习队伍抵达贾家庄村,开展山西人文地理实践调研。该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地处太原盆地西南侧,汾河谷地之中,地势平坦开阔。新中国成立初期,贾家庄曾是当地重点贫困村,全村逾三分之二的耕地为盐碱洼地。通过挖渠排水、清水洗碱、填高垫低及增施肥料等综合治理措施,原有低产盐碱地逐步被改造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肥沃农田。如今,贾家庄不仅农业基础坚实,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集体经济持续增强,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从一个落后村庄转型成为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图12 贾家庄村村史馆

8月10日下午,实习队伍前往汾酒文化产业园进行参观学习。汾酒博物馆通过系统性的展陈,梳理了汾酒从古代酿造作坊发展为现代国有企业的历程,折射出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与演变。馆藏包括历代酒器酒具、传统酿造工具及文献资料,呈现出汾酒在文化传承、工艺演进与品牌塑造方面的历史脉络。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到,汾酒构建了涵盖酿酒高粱种植、白酒生产、酒糟综合利用(如饲料加工和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体现出传统酿造系统中所蕴含的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同时,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类特色酒品,如汾酒、竹叶青、玫瑰汾酒等,以及从史前至近现代的一系列饮酒器具,不仅反映出汾阳地区饮食文化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地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图13 汾酒生产车间

随后,实习团队前往紫林醋坊进行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了解到食醋起源于古代粮食储存中的偶然发现,历经多个朝代工艺积累,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紫林醋的传统酿造涵盖蒸、酵、熏、淋、晒五大核心工序,每道环节均对其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酿造与晒制车间,大家实地观察到传统制醋技艺的具体操作与现代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

图14 紫林醋坊

实习分组汇报与闭幕仪式

8月11日上午,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闭幕式于山西师范大学(太原校区)毓秀学堂顺利举行。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文宏、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治宝教授、太原师范学院管晓刚教授分别致辞。教育部高等教育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祥民教授,以及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原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惠泱河教授对本次实习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为在终期汇报中获奖的小组颁发了奖项。闭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标志着本届联合野外实习顺利完成。

图15 实习闭幕仪式

图16 汇报展示

实习总结

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以“黄土黄沙黄河行,绿水青山中国梦”为主线,跨越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四省区,完成了对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综合地理考察。从陕西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与城市发展规划,到宁夏的防风固沙实践;从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与产业绿色转型,再到山西的生态保护与人文资源协同发展——四段行程紧密衔接,系统串联起黄河流域“几字湾”区域的关键生态屏障与深厚文明脉络。师生用脚步丈量四省山河,深刻领悟地理学人的使命担当。“绿水青山”是新时代的时代答卷,更是经世致用地理人的价值追求。此次实习我院师生收获颇丰,不虚此行。